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7年工作总体部署时指出,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去年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两聚一高”发展战略和“强富美高”奋斗目标,作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部署,描绘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好蓝图。大目标大举措确定了,接下来关键是抓落实、靠实干,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做事上,把力气和功夫花在做事上。
抓落实、靠实干,要始终抓住一条主线,那就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了5次,主要在指导思想、八项重点工作当中第一、第二方面,强调在稳定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等方面,采取供给侧结构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了4次,主要在工作回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方面,特别是首次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报告指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同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
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要始终抓住这条主线不放松,紧紧围绕这条主线不偏向,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切实增强改革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发挥实体经济和科教人才优势,撸起袖子加油干、谱写锦绣文章,扑下身子务实干、演绎精彩故事,着力推动“三加快一加强”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实现“强富美高”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抓落实、靠实干,要突出两个导向,那就是突出民生导向、突出创新导向。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聚焦富民、聚力创新。
民生是为政之要。突出民生导向、聚焦富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可以说件件事关民生福祉、更加注重老百姓的获得感。比如,去产能要扎实有效,必须安置好职工,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去库存要因城施策,持续改造棚户区,继续发展公租房,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在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强调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特别是第八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就是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从就业创业、公平优质教育、健康中国建设、民生保障网、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和目标要求,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让人民群众口袋更鼓些、生活更好些、幸福感更强些,真正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创新”出现了40次,其中“创新引领”出现了2次。一是在工作回顾当中,强调了“强化创新引领,新动能快速成长”;二是在重点工作任务当中,提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面向未来,创新是动力之源,科技是重要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江苏是经济大省,综合实力雄厚,创新优势明显,但江苏的发展转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正在经受着调整的阵痛。聚力创新,必须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要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要支撑。要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作用,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好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类创新载体的集聚效应。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同时,理论创新等“脑动力”创新、制度创新等“原动力”创新、科技创新等“主动力”创新、文化创新等“软实力”创新,都要全力推进齐步发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围绕聚力创新,先后举办了首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人才创新政策26条,厚植了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完善了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两聚一高”发展方略,为我们更好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增添了信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始终突出民生导向和创新导向,坚持聚焦富民、聚力创新,坚持求真务实、苦干实干,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进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以更加优秀的答卷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熊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