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2.2亿人口的老年群体,日益凸显出行难问题。这不单单是个交通问题,更是事关老年人社会参与度的社会问题。如何为这一日益庞大的群体提供出行便利?城市建设中多一份爱,普及无障碍设施,安装专用电动扶梯,开辟“绿色通道”;交通规划中多一份爱,信号灯的设置,充分考虑老人需要,并在较宽马路划出“安全岛”;科技创新中多一份爱,开发易被老年人掌握的网约车软件,让老人告别招手打车难……请看记者西宁调查。
出行遇诸多不便
■视听力不佳,腿脚不便,行动缓慢,近两成老人放弃出门
自打退休后,家住西宁市城北区的杨顺莲老奶奶越来越爱宅在家里了。
“不是爱‘宅’,是没得办法。”退休前是中学老师的杨奶奶,无奈地摇着头。
杨奶奶的儿女都已在外地成家,前些年,老伴也去世了。平日里就她一个人在家。“刚退休那阵子,每天都出去,逛公园,或是找老姐妹们唠嗑。”杨奶奶说,现在腿脚不灵便了,楼里又没有电梯,“出去一趟,就得手脚并用爬楼梯。推门看看楼梯,再想想等好久也等不到的公交车、招半天手也打不到的出租车,外出的念头就戛然而止。”
杨奶奶居住的小区里,多半是老年人。“大家的出行目的单一,主要是购物买菜、锻炼身体、娱乐休闲,还有就是到医院检查身体或看病。”杨奶奶说,小区里道路逼仄,没有轮椅坡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离小区最近的公交车站,要穿过几条马路。“腿脚好的还行,可以下楼转转。坐轮椅的基本上成年累月困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
“站在路边招手,也没有原来那么容易叫到车了。年轻人用打车软件预约,我们老年人不太会用。”杨奶奶说,“电召出租车倒是有,但费用太高。起步就得15块,足足是普通出租车的两倍。”
家住城中区的李成福大爷,没事儿的时候,经常要到老伙伴们的“据点”去,同大伙儿聊一会儿,打个麻将,或是楚河汉界杀个来回,“人老了,就怕一个人在家,寂寞得很。”李大爷说。
但岁数大了,“步子迈得小了,马路变宽了,出行就是给自己添堵。”李成福说,路上车又多,眼瞅着绿灯亮了,在斑马线上紧赶慢赶走到一半,红灯就亮了。
在西宁市五岔路口,记者跟随李大爷感受了一回。50米左右长的斑马线,人行绿灯只有21秒,红灯却长达98秒。车辆川流不息,才走到一半,记者也被截在了半道儿。“像这种马路宽、信号灯变化快的路口,可不少呢。”李大爷说,“瞅瞅,这里也没个安全岛,被过往车辆挡在路中央,心里又惊又怕。”
随着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人因视力、听力不佳,腿脚不便、行动缓慢等引起的出行难问题逐步显露。滴滴公司日前发布的《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近两成老人遇出行难时放弃出门,50到70岁的人群集中反映出行存在难题。如何针对老年人的群体特点,给他们提供出行便利?这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无障碍设施欠缺
■各部门“九龙治水”,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项目不多
现阶段,西宁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29.89万人,约占人口总数13%。其中,空巢老人约15.5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52%;失能、半失能约5.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19.8%。“西宁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西宁市老龄委社会福利处的屈晓蓉说,“建好基础设施,方便老人出行,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其实,说起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早在2003年,西宁市就成立了由民政、建设、老龄委等单位组成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街、单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开展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西宁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工程师马兰花说,“但当时真正实施的项目并不多。”
“说到底,项目落地少,很大原因是没有遵循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与责任落实原则,到目前还是九龙治水,各管各的。”西宁市老龄委社会福利处处长高波说,去年9月,福利处在西宁市四城区共遴选了400户老人,入户装防滑瓷砖、无障碍扶手等,“在这之前,并未和其他部门协同开展过相关改造。”
2007年,西宁被列为全国100个开展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之一。西宁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科技处工作人员卢宪华介绍说,从此,各部门才开始动起来,制定无障碍设施改造实施意见,争取补助资金,改造公共建筑及道路的无障碍设施。
“当年对城区部分办公建筑、园林、医疗建筑等既有公共建筑,以及市区黄河路、胜利路、西解放路等十条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改造。”马兰花说,主要是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楼梯等,“另外在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建筑设低位服务设施,道路上铺设盲道。”
三年前,西宁着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全市13个公园绿地、11个公共广场、3个主要商业大街、3个长途汽车客运站的无障碍设施配套情况以及设施是否完好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将存在的问题,督促各责任单位整改。“早些年,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很被动。更多是和各种创建活动相关时,才会落实一阵子。”卢宪华说。
以人为本是关键
■抓监管,严审批,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宁既有建筑的无障碍改造资金短缺。地方财政无力承担相关的改造费用,创建工作难以推进。而且,市区各类公建部分无障碍设施标志牌设置不规范、不明显,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部分无障碍厕所破损,甚至关闭。
“这需要明确各单位责任,谁家的孩子谁管,对管辖范围内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对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处罚,保证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高波说,近年来,市政管理部门加大了查处力度,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进行整改。如五四大街的华联超市,“上下三层,从卫生间、坡道到服务台等,都做了全方位改造,方便老人购物。”卢宪华说,但老旧小区的改造,目前仍然空缺,“去年才提出来对老旧小区改坡道、加电梯,现在既无项目也缺资金。”
“西宁所有的新建建筑的图纸审核,‘无障碍设施’是关键一环,若没有便一票否决。”卢宪华说,2013年之后,西宁的各类新建项目可通过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把关,无障碍设施已能够做到同步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比如,西宁市火车站、鲁青公园、新华联广场等新建项目,无论公共设施还是居民住宅区,全都有无障碍设施。
“我们正在打造智能交通,老年人群体首先被考虑了进去。”西宁市交警支队信息科科长安韶华说,“不能把所有的方便都倾斜给机动车。在减少人车矛盾的同时,尽可能给行人,尤其是老年人过街提供便利。”
在西宁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平台,记者看到,主城区实现智能化,根据车流量、人流量调整红绿灯时间。“对马路较宽的路口,划出安全岛。在商场、医院的路口处,进行右转弯道控制。以此来方便老人出行。”安韶华说,早些年,在老年人常出现的路口,安置手动控制红绿灯,老人过马路前按下按键,红灯马上变绿灯,“但路口交通复杂,冲突点多,对仪器破坏大。维护跟不上,随之流产。”
“解决老年人出行难问题,除了无障碍设施、老人专用电动扶梯等硬件设备的升级,更需要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的普及。”青海民族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马生元说,“要形成车让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关键,大家都能遵守这一理念,人车抢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老年人出行就有了‘绿色通道’。”
“老年人出行难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教授说,“首先要做的,是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明确老年人出行的特殊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项规划;其次,老年人交通设施的改善更要和医护设施、养老设施、娱乐设施等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他举例说,有的国家重视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圈的培植,在距离大概30分钟路程的社区内,配备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欧美一些国家,社区会有专门的公交车,可以将老人连同轮椅顺利送到公园、医院等公共场所。
“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的认知度也在提高,从开始简单要求建筑物有坡道、扶手,到如今对内部卫生间、电梯、服务台等设施的无障碍规划。”高波说,西宁各部门还需要真正统筹一体,提高公共交通无障碍设备配置水平,逐步实现城市交通无障碍化,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记者 王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