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还记得儿时夏夜陪伴我们入梦的那冰凉如水的篾席吗?如今,当塑料、不锈钢、铝合金等制品越来越多地涌入市场,篾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篾匠这个行当也变得鲜为人知。然而,在丹阳有一名71岁的老人,依然坚守着篾匠这一见证时代的古老手艺。
昨日,笔者来到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旧县村马更生老人的家,院子里零零散散地放着已经做好的各式篾制品。老人精神矍铄,正用双手引着篾条,专心打底。只见篾条纵横交织,上下翻飞,经过多次反复的交叉、缠绕,篾匾底部的纹路就出来了。
马老说,这门手艺比木匠和瓦匠都难学,但他18岁看到人家做时就爱上了这一行,“那时白天要工作,都是晚上回家摸索着做,有的时候一做一个通宵”。到20岁时,他就跟着当地一位老师傅学,到如今已有半个世纪。
马老说,篾匠活儿全靠手工,使多大劲、用多大力,决定了篾条的厚薄、宽窄。为此,需要的工具不是很多,篾刀、锯子、刮刀等够了。通常,他会把买回来的竹子锯断,然后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制……“如果做篾席的话,就要把篾条放到水里煮,煮透了,这样做成凉席,夏天睡起来才会冰凉、舒服。”马老略显自豪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日常用的竹席、竹篮、蒸笼、筛子等都是篾制的,需求量大,凭着过硬的手艺,当地婚嫁、乔迁等喜事都少不了他的篾制品。
“现在买的人少了,会做的就更少了,但我始终舍不得放下它,毕竟我跟竹子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即使现在不能营生了,也能当个兴趣爱好,每天摸摸弄弄,也很有乐趣。”马更生说,这辈子他还是会一直做下去,希望人们能够记住这个渐行渐远却曾经见证一个时代的职业。(朱美娜)摄影 朱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