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花遇冷”释放出几重信号
“拒放烟花”也是民意的行为表达,作为联动治理链条上的政府、花炮企业,也应嗅到“烟花遇冷”里的市场风向。
春节“不放烟花”,不少人呼吁已久。据新京报日前一项随机调查显示,7成受访市民今年整个春节期间未购买烟花爆竹。8成以上受访者认为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影响很大”。有些烟花摊经营者反映,今年反腐规定限制了公款购烟花。
今年春节颇有些“冷清”,过年的花炮稀稀拉拉,“破五”之日也少了以往的闹腾……从烟花爆竹备货量的递减,到微博发起、响应“不放烟花”的号召,不难看见,市民燃放花炮热情的衰减。“7成受访市民未买烟花爆竹”,又添例证。
烟花易冷,烟花遇冷。许多市民不买、不放烟花爆竹,也表明,“不放烟花”正从环保理念走向个体行动层面。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禁与放的无休止争执,到今天,也终于初步形成了“少放烟花”的共识,而这共识也并未止于口头,而是霾祸等倒逼下的一种自觉参与。这样的公民自觉,弥足珍贵。虽说雾霾严重、反腐禁令变紧,构成了加速“烟花遇冷”的宏大背景,可民众环保行动力的提升,无疑值得珍视。
当此之际,“烟花遇冷”,也该成为一种提醒,敦促政府借此契机进行政策性呼应。“7成受访市民未买烟花爆竹”,是种自下而上的环保自觉体现。政府也可以考虑拿出更积极的政策作为,从科学宣传、治污加码等层面,去呼应公众环保诉求,带头践行环保责任。那些由政府主导的焰火晚会之类的项目,当然更应取消。
对花炮行业而言,这也是种市场信号:无论是逾百万网友发起“拒绝烟花爆竹”活动,还是“7成受访市民未买烟花爆竹”,都意味着,在民众选择渐趋理性的语境下,以烟花爆竹为代表的、依托于民俗文化的行业或将面临式微的局面,就像挂历遭遇市场滑铁卢一样。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上千家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其中产值过亿的就有20多家,著名的花炮之乡湖南浏阳,烟花爆竹行业对浏阳经济的贡献率超过40%。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如何转型走出寒冬,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思考。
眼下,很多烟花爆竹企业已意识到花炮业与环境的紧张关系,并已经在着手研发环保型花炮。据报道,今年北京三家花炮企业就开始主打环保型产品。而这,不失为未来花炮产业升级的路径指向。事实上,花炮企业及早转身,这也好过被动地被市场淘汰。
烟花爆竹燃放,本就关系到一系列命题,包括环保、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等。如今,民意在“拒放烟花”行动中已有所表达,作为联动治理链条上的政府、花炮企业,显然也应嗅到“烟花遇冷”里的气味,接好民意这一棒。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