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将至,走进丹阳市延陵镇东皇村,宁静安详的江南小村,田野上枯朽的稻茬泛起了新绿,远处两人正在地里忙碌,间或有两三只灰喜鹊在地里起落……穿过林地,走进村委会,静悄悄的院子里停放着三台大型拖拉机和一部挖掘机,而库房里高耸的烘干机、“久保田”收割机等农机“大块头”也应有尽有。
“没走错地方吧,这是贫困村?”疑惑中,旁边的引路人告之“没错,是这个村,门口挂着牌子呢”。与一般村不同,东皇村村委会和村党总支的牌子旁,还有一排醒目的大字——丹阳市延陵镇东皇土地股份合作社。
“书记还在田头。”留守在村委会的老村干部王召云如数家珍,“这些‘铁牛’都是村里合作社买的,我们还有自己的植保机、育秧机、搂草机、激光平整机……现在种田是全程机械化了。”
匆匆赶来的村党总支书记束和平接过了话茬:东皇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起,“百村万户双达标”活动中,丹阳市总工会挂钩帮扶东皇村,每年给村里提供30万元的项目资金。东皇村抓住这一契机,争取各方支持和国家农机补贴,上马了粮食烘干项目,购置了4台“三久“牌烘干设备,新建了粮库。2014年,仅靠粮食烘干等服务,村集体就增加了10万元收入。村干部还到华晟农场带头接受现代农机培训,去年东皇村利用20台套农业机械,通过提供农机服务、农田管理、粮食收购等实现了村级收入的大幅提升,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80万元,为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及村干部们哪去了?束和平笑着说,“都在地里忙活呢,你们来的路上看到的两人一个是老治保主任王日波,另一个是新当选的村委会委员殷和平,他们一组正在地里清墒理沟。”东皇村属于生态保育区,村会计束金照补充说,由于是半丘陵地区,土地高低不平,比较难耕作,过去很多田地被抛荒。要发展现代农业,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所以村里引导农户有序流转土地,创立了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束和平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东皇村流转了近4000亩土地,其中2015年流转的1500亩粮田由合作社内的8位村干部分组耕种,他们对土地进行平整、休耕轮作,利用农机大范围作业,提高了农业效益,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
农民不种地了,又干什么? 2015年底东皇村引进蔬菜大棚100个,不仅给村集体带来对外承包的租金,还解决了村里80多个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而流转给大户进行花卉苗木种植的1800多亩土地,除了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左右收入,还可帮助一批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除此之外,东皇村与农业、人社等部门联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积极与延陵镇一些企业对接,通过进城、进厂、经商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和三产服务性收入。
村民王夕洲说,他家三亩多土地流转后,每年能拿到2200元左右的租金,此外还有数百元的土地保护费、粮食直补等收入,目前他们一家人都打工增加收入。束和平认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坐享土地租金的同时,既可以选择在农业基地为大户打工,也可以外出务工,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刚甩掉贫困村帽子的东皇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3000元左右。
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才能更有能力照顾到那些困难村民的生活。村民束义方、吉金娥夫妇已过六旬,2015年,他俩为治病花光了多年的积蓄,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村里对他们进行了重点帮扶,助其度过了一时的难关。据介绍,去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东皇村对14户特困户、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目标的倾斜,实行应保尽保,以帮助他们尽快脱贫。
束和平告诉记者,东皇村正是抓住了帮扶解困的机遇,以合作社为平台,实现了“村社合一”,才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也吸引了年轻人加入村集体的事业,去年换届选举中,村民王日军、殷和平、王金辉等3位30多岁的年轻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虽然已临近退休的年龄,但束和平依旧壮心不已,他说,农业大有可为,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村里刚开始有点富裕,有了积余,还可以在高效农业上大干一场,去年他们试种了22亩越光稻,今年他们还想在村里办个粮食加工厂,延伸产业链。目前东皇村刚刚脱贫,他们希望通过增强“造血功能”早日走上小康之路。(全媒体记者 栾继业 耿业宏 通讯员 蒋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