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版:A10江花·浅草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1

第002版
封2

第003版
A1
 
标题导航
网络时代诗歌何从
南方的梅
儿时拜年撷趣
·浅草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3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时代诗歌何从
■文/张世维

  “纸鲤鱼/挂在高高的竹竿上/向别人卖弄它的威风/可不管它怎么卖弄/人都知道它不过是纸鲤鱼”。这首颇有意味的小诗并不是诗人或是诗歌爱好者所作,而是笔者作文前用猎户星写诗软件生成,用时仅数秒。再看猎户星首页上所写,“读多了诗坛上那哼哼唧唧不知所云的诗歌,我们才知道读不懂就是现代诗的本质,胡乱搭配是现代诗的法宝。在没有大师的年代,我们,让所谓的诗人滚开!现在,我们自己也会写诗!”

  此话虽粗,但细思后也不无道理。自朦胧诗派后,晦涩难懂逐渐成为部分人心中新诗的标志,再加上一些所谓“诗人”的作品的确不知所云,没有大师的诗坛遭人讽刺似乎也是正常的。但这种作诗软件是否会对诗歌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不禁有些担忧。2004年,猎户星作诗软件在中秋数天作诗15万首,其中不乏佳作。人们难免联想,有此软件,还要诗人何用?其实不然。这种软件的制作者从一开始便未弄明白诗歌的意义。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从前车马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诗歌从来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诗歌的创作尤其是佳作的诞生往往不是为了被欣赏赞扬,而程序的设计者显然弄错了方向。

  再想想为何在网络时代,大师们都销声匿迹?我认为正是因为网络。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不乏大师,而网络时代的大师们则更容易被数据淹没,无法驻足在大众眼前。那么曾经的诗人是如何成名的?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惊才绝艳,无人能敌,自然酒香不怕巷子深,能够脱颖而出,如李白之流;二是才华较为出众,且有很好的硬件条件,如相貌俊美,如潘岳,或是出生于名门望族,有足够的财力人力的支持,如陈子昂,抑或是自身权势在握,德高望重,如欧阳修;三是幸得伯乐,如苏洵。新诗诗人虽更偏重于诗歌发表后为人追捧,但这也不离三种情况,如海子、徐志摩、胡适。而当代诗人呢?成名之路只有一条,投稿加发表,然后就是编辑们的事了。只是,稿件由纸质稿变成了电子稿,只要写过东西的人都可以随意投稿,不需邮费不需质量。大师们投出的作品被良莠不齐的诗海淹没也就很正常的了。

  不知从何时起,诗人成为一个饱受调侃的名词。当代诗坛面临着旧体诗无人看,新诗又太乱的问题。自新生代诗群开始,诗歌创作者愈来愈追求诗歌的个性化,有的不惜哗众取宠,一些媒体觉得可以炒作,于是各种诗人便层出不穷。从“下半身诗歌”到“乌青体”,最普遍的反应莫过于 “这也叫诗?!”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些诗歌创作者并没有错,至少他们敢于创新,也在不断开拓诗歌的疆土,但一些无聊或是缺乏对新诗审美能力的人或媒体往往自作聪明,推波助澜使这些小众的诗歌进入大众眼球并宣称:“看,这就是新诗的代表!”于是愚蠢的人嘲讽,清醒的人叹息,角落的人写诗。

  网络总能让人自以为是,也很容易把是变成不是。一些比较文艺或是附庸风雅的网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上传一首不知所云的“诗歌”,心中忐忑不知优劣时,好友的鼓励、下属的马屁、缺乏审美能力的网民随意点赞立即为这位树立了信心,自我感觉好的立马坚信自己是当代诗仙、太白转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这样的“诗人”与日俱增,即使其作出的旧体如白话,新诗似儿歌。

  歪曲事实传播谣言也常有。无聊的人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并视这种“洞察力”为资本。网络中盛传的“梨花体”不过是诗人赵丽华极少的创新之作,其佳作反而不为人知。余秀华被冠以“脑瘫诗人”之名,以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红遍大江南北,而大部分人关注的不过是她的头衔与奇异的诗名。

  若问我,网络时代诗歌何从?我想,只要还有人翻看唐诗,便自有归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