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彩霞满天,我站在邮轮甲板上观赏波罗的海风光。斯德哥尔摩码头越来越近,高大的灯箱上诺贝尔巨幅照片和醒目大字——“WELCOME TO MY HOMETOWN!(欢迎来到我的家乡!)”映入眼帘。船还没靠岸,我们已经感受到诺贝尔的魅力了。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9岁时举家搬迁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后来仅在晚年回瑞典居住过很短时间,多数时间都游走于欧美各国,直至1896年12月10日病逝于意大利圣雷莫市。诺贝尔不仅是出色的化学家,还是成功的企业家,根据其遗嘱所设的诺贝尔奖,作为奖励科学工作者的基金,分设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以基金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现已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奖项,更成为瑞典的“国家名片”。
在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附近一个简洁肃穆的公墓,我们拜谒了诺贝尔墓。墓碑高约3米,正面刻有“Nobel”和生卒年月的金字。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没有浮华的雕饰,也没有记录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墓碑右侧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高高的柏树。我们静静地缅怀安睡在这里的伟人,想起他生前曾说过的话:“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内心深处被这种无私的情怀而震撼。
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厅如同一座艺术陈列馆,典雅的壁灯、精美的雕塑和绘画,显示出一种非凡的气派。这里是瑞典皇家爱乐交响乐团的演出场地,大厅内1800个座位全部用鲜红色的绒布包裹,整洁而庄严。从1901年开始,每年的12月10日在这里举行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瑞典广播、电视向全球直播这一盛典,吸引了全世界无数人的目光和议论。
红砖外墙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位于梅拉伦湖畔,整幢建筑宏伟壮观,是具有瑞典民族浪漫风格的建筑,也是瑞典的标志。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当晚,瑞典国王、王后和各方贵宾齐聚于此,为诺贝尔奖得主们举行热烈隆重的晚宴,规模之宏大,气氛之热烈,举世闻名。
诺贝尔博物馆与瑞典王宫仅一步之遥,馆内重点介绍的是诺贝尔奖,700余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照片悬挂于顶棚专门铺设的轨道上,每天开馆后便不停地转动。场馆中央有6座小型展示台,摆放着获奖者的照片及他们的简历,展示台后面是10座纪念碑,将诺贝尔奖按每10年一组介绍给观众。全世界来这里参观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我们驱车来到斯德哥尔摩以西约200公里的卡尔斯库加白桦山庄,参观诺贝尔故居。1894年诺贝尔决定叶落归根,回瑞典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在卡尔斯库加买下一家濒临倒闭的军工厂,改造成住宅,还建造了实验室,希望能有新的发明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可仅仅过了两年,就因健康原因不得不搬到气候温润的意大利居住,白桦山庄成了唯一保存完整的诺贝尔故居。1975年这里建立了诺贝尔纪念馆,专门陈列诺贝尔一生获得的技术发明专利证书和奖章,他的遗嘱复制件也保存在这里。现在,白桦山庄成了世界级学术活动的中心,每年有多场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各国科学家也都乐于汇聚此地,探讨各领域新的科学课题,表达对诺贝尔“科学造福人类”思想的敬意。
瑞典拥有诺贝尔无疑是幸运的。世界因诺贝尔把目光聚焦于瑞典,亦因诺贝尔奖吸引着众多顶尖级科学家到瑞典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了瑞典和全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瑞典访问,感受诺贝尔的魅力,我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错觉:我们是在瑞典找到了诺贝尔?还是追随着诺贝尔来到了瑞典?漫步在斯德哥尔摩的大街小巷,诺贝尔几乎无处不在,与诺贝尔有关的物件随处可见,小到纪念章和明信片,大到雕像和巨型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