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版:B8 名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01版
封面导读

第002版
封2 资讯交换站

第003版
A1 头版要闻
 
标题导航
郑板桥
读书何以选焦山?
勾起一位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板桥
读书何以选焦山?

  文/沈伯素 

  郑燮,号板桥,是闻名于世的“扬州八怪”之首。他除有许多诗词书画流传于世,在焦山读书两年多的经历亦广为人知。直到今天,镇江焦山的别峰庵仍保留了“板桥读书处”遗迹,以及他当年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的对联。 

  今日登焦山,游客们在参观别峰庵时,难免会问:郑板桥是扬州兴化(今泰州兴化市)人,生活一直比较贫寒困苦,在当年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他何以偏要离乡背井,专选一个距家百余里,隔山隔水的焦山来读书呢? 

  综合研究有关资料记载可知:郑板桥专选焦山读书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焦山幽静,固为读书佳境 

  焦山素有读书之山之誉。东汉焦光“隐焦山,三诏不起”,清朝著名隐士冷士嵋“遁迹焦山”,这都是当时广为人知的事。

  据吴云《同治焦山志》载:明嘉靖名士陈永年就曾送长世、安世两个儿子上焦山读书,并作诗一首,说“练影春临帖,潮声夜读书”;明末广陵周增读书焦山云生庵,冷秋、江贺、岑居诸老辈皆与往来;又有嘉兴魏黄中居焦山读书“凡八寒暑”;翕人吴明卿从师“授业于焦山”;清朝京口笪重光未入官时,“与同辈读书焦山”,归田后仍“至山中”;吴锡麒《游焦山记》一文,说自然庵(即别峰庵)“曲榭旁达,疎寮相通,棋场声一枰,茶烟半榻,……蝉噪逾静,鸟鸣亦幽,竹枕绳床,悠然世外,然后知山中之乐也。”

  郑板桥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除在扬州卖画,也受到扬州达官盐商资助,远游山水,行踪遍及苏、赣、湘、冀、鲁和京师。他博学多才,对焦山宜于读书的人文地理条件怎能不无知晓?  

  

  二、焦山多竹,正应板桥个性 

  郑板桥十分爱竹。他在自家四周栽种了许多竹子,每天清晨必看竹。他在一则《题画竹》中说:“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焦山多竹。这一特色在时下未必突出,但在郑板桥那个年代却是不争的事实。有诗为证:

  苏轼七言诗《自金山放船至焦山》云:“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刘氏《乾隆焦山志》载清朝章诏诗《别峰庵》也说:“竹密疑无路,路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小,独见一峰尊。”

  吴云《同治焦山志》载钱之鼎《别峰庵》诗又云:“乱石低夕照,疎竹隔秋江。”

  无疑,这些诗句,饱读诗词的郑板桥是熟悉的。

  郑板桥来到焦山更是如鱼得水,《题自然庵墨竹》曰:“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 

  正因为郑板桥富于爱竹画竹的个性,他向往焦山便十分自然。 

  

  三、债务缠身,巧避逼债烦恼 

  郑板桥出生时,已是家道中落。他虽有学养,却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

  三十岁时,作为全家砥柱的父亲又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难,因而他三十岁以后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托名风雅,实为救贫。

  《清稗类钞·义侠类》载:郑板桥“因举债以偿急需,约至端午,质剂子本,届时而畀,然虑不得偿,先期避焦山,……实避债也。”

  《清稗类钞》在这里还记载了郑桥桥在焦山读书的一则故事:有位叫马玉秋的文人住焦山松寥阁,一天早晨在山上边走边作诗,反复吟诵“山光扑面经宵雨”一句。板桥从其后听之,遽前揖曰:“君得句颇佳,已窃听之。”马问:“先生你能帮我接下一句吗?”板桥脱口相告:“江水回头欲晚潮,行吗?”马喜甚,从此两人结为深交,马还帮郑还清了所欠债务。 

  

  四、友人资助,远读备考有条件 

  郑板桥说:“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三十六岁时春,曾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此前他从未在本地以外其他地方读书过,却偏偏在年已四十一岁以后,又值家境最为困难之时,远到润州焦山来读书,完全是为了准备来年进京应考。 

  王氏《郑板桥年谱》载:雍正十一年,板桥“得友人程羽宸资助,乃赴焦山读书。准备应试。”他在《板桥偶记》对此说得比较详尽:“江西蓼洲人程羽宸,过真州江上茶肆,见一对联云:‘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傍写‘板桥郑燮题’。甚惊异,……即以五百金为板桥……”潦倒之际得助,使他具备了离家赴焦山读书的经济条件。他对程的资助一直感怀不已,到范县为官时还写诗铭志,说:“自遇西江程子鵕(即程羽宸),扫开寒雾到如今。”

  郑板桥焦山读书之后,到乾隆元年,他四十四岁时,进京应礼部试,中贡士;殿试又中进士。可见,郑板桥焦山读书,成果是显著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诚邀加盟  联系网站 批评建议 报社电话
 
苏ICP备-015116 版权所有镇江日报社
Copyright © 2002-2006 www.jsw.com.cn www.zj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