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远庚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五十年前,我高中毕业时,由于成绩优秀、家庭出身贫农,高考免试,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学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深造。松花江畔,我们40位同学战友,如饥如渴地学习国防工程机械专业,决心一辈子献身祖国国防事业。
五年朝夕相处,大家从相识到相知;五年后,我们修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又全部参加了当时的“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革”前期,学校把分散在基层搞“四清”的同学仓促集合。第二天,即宣布毕业分配,同学们被分配到全国各地。我们分别时走得匆忙,遗憾的是彼此未留下通讯地址,从此天各一方,多数人都失去了联系。直到去年9月,在老班长的精心策划以及北京的几位老同学的联系落实下,阔别近半个世纪的老同窗们才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少年同窗老来亲,长久的思念,终于有了难得的聚会。
五十年战友喜相逢,大家见面,感慨万千,兴奋非常,彼此握手、拥抱、交谈,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虽然经历近五十年的风雨岁月,磨砺了大家的形象和性格,时光给每个人都添了新迹和白发,然而定睛端详,一个个似乎还是在校时原来的风貌,特征并无显著变化。大家抚今追昔,有说不完的真情话。
第二天上午,20多位同窗和家属在宾馆小会议室里座谈。大家畅谈感受,畅叙友情,各自介绍了毕业以来的主要经历及家庭情况,带来了未到会同学的祝贺和嘱托。大家不论职务,不论职称,不论在军队或地方,更不论境遇的差异,都是五十年前一个班的同学。大家有说不完的同窗事,道不尽的别后情,心心相通,水乳交融,还是五十年前那个温馨团结的集体。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牵挂和心愿。
座谈中,我们人人发言,个个精彩。漫长的岁月,所有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特别是十年浩劫后,我们班原有40位同学就有26位不得不离开曾决心为之献身的国防事业,我们分散于全国各地,在那不顺利的环境中来努力体现着自身的价值。战友们各自经历中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不相同。但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牢记母校训教,努力奋斗,与时俱进,为国争光,且做出了可喜的成绩——有的当了厂长、总工程师,有的当上了大学教授、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还有的成了科学家。二是各自构筑了较为美满的幸福家庭,又大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且培养了值得骄傲的下一代。
阳光明媚,金桂飘香,老同学们集体乘车游览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副班长带领我们游览了新建不久的“世界公园”和新建成的北京南站。大家边畅叙同窗情谊,边交流观感,心旷神怡,频频拍照留影,无不身心愉悦,精神振奋,直到游完全程,尽兴而归。
三天相聚,我们珍惜相会的每一时刻,想把五十年来积蓄的话,一股脑地倾诉出来。有的同学还即兴赋诗,以表衷情。这次聚会大家商定,要编制“毕业近五十年同学聚会纪念册”、通讯录和诗文集,并把这次聚会的照片集中起来,制作成幻灯片,然后刻印成光盘,寄发给大家。
这次聚会,圆了大家共同的梦,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好时光令人惬意、满足。我情不自禁地写下小诗《同窗情谊永常在——北京聚会有感》:“半个世纪苦思念,今日北京得相见。大学生活如昨天,参军已过五十年。当年毕业立誓言,愿为国家多奉献。同窗情谊永常在,相聚往事说不完。朝夕相处亲兄弟,刻苦攻读志更坚。手足情深敬一盅,相互祝福多保重。祈愿来年再相逢,天涯共祝夕阳红。”
“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若有所失。大家彼此左叮嘱,右叮嘱,互相祝福,相约多多联系,择期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