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随着3月16日四十三号主席令的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落地,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亮点。在立法酝酿期间,甚至在正式提出立法建议之前,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已经开始通过慈善事业回馈社会,泰康人寿无疑是其中的翘楚。持续性地赞助中国本土艺术事业的发展,成为泰康人寿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在艺术领域的诸多创新更是开国内风气之先。
“最初做顶层空间时,就是利用总公司十一楼会议室平常空闲的时间来支持年轻艺术家,这个最初的信念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没有变。”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回忆。2003年,泰康人寿创办了非营利性艺术机构——泰康空间(原泰康顶层空间,2009年更名为泰康空间),通过持续性地赞助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展览,发掘、推广新兴的艺术力量,通过建立具有学术体系的艺术品收藏,保护国家的文化财富,通过对藏品的管理与研究,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文化魅力传播分享给更多的人和更广泛的地区。
2003年至今的13年间,从泰康人寿大厦的顶层多功能厅,到798艺术区100多平米的狭小空间,再到落户草场地艺术区,以非营利空间形式存在的泰康空间,始终是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系统中独特的存在。2011年起,艺术圈称这股强大的企业支持为“泰康系”。如今,“泰康系”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收藏界当之无愧的品牌。
保险公司跨界艺术圈
作为泰康人寿这个金融企业中的非金融部分,泰康空间稍显神秘。分管泰康空间工作的泰康人寿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邱希淳透露,“董事会允许公司每年拿出利润的一定比例做收藏,而具体的执行机构正是泰康空间。”
也许有人要问,一家保险公司跨界到艺术圈干什么呢?
在谈到泰康空间创办初衷时,陈东升这样说:“我的商业生命起源于艺术品拍卖,第一次拍卖就涉及到了当代艺术,现在回头来看可能和我当初做拍卖有一定关系,就是对艺术是有感情的。”
其实不光是泰康人寿,多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主动跟艺术握手。UBS瑞银的艺术银行世界知名, J•P.摩根存放在世界各地的藏品达3万多件,德意志银行收藏了超过5万幅作品……世界顶尖级私人银行收藏的艺术品堪比美术馆。另外,世界一些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其背后基本都是一些伟大的企业在资助。比如美国的MoMA、古根海姆,从最初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组织,不但有人捐赠,而且形成了强大的募款机制,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可以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机构。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没有商业机会,公众接受度也很低,当代艺术家们游离在主流的艺术体制之外。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一批独立策展人,开始研究当代艺术并策划当代艺术展览,唐昕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活跃在当代艺术策划和中西文化交流领域,唐昕结识了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此后两人时常交流一下对当代艺术的看法——陈东升对当代艺术的开放与接纳在当时的企业家群体里可谓是高瞻远瞩,这与他个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创办中国第一家艺术品拍卖行嘉德拍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陈董后来又赞助了几个我策划的展览。当时北京几乎没有可以给当代艺术做展览的地方,泰康这里就被大家当成一个固定的点儿。2003年,陈董决定把泰康人寿大厦顶层多功能厅变成长期展厅,我也决定正式加盟泰康,于是就有了非营利的泰康空间。”唐昕回忆。
798躲过被拆迁的命运
进入新世纪后,商业的力量开始慢慢渗透进中国当代艺术圈,北京城的东北角逐渐成为艺术家、画廊和艺术机构的聚集地,798更是成为大家的最佳选择。
2003年“非典”期间,陈东升去了一趟798,被798巨大的德式厂房建筑所吸引,同时也获知了798快要被拆迁的消息。
刚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陈东升,在2004年3月的政协会议上再次提交了一份提案,明确倡议保留798艺术街区。他在发言中说:“北京要做东方的巴黎和中国的百老汇,要成为博物馆、文艺演出、影视制作、艺术拍卖四大中心,把798建设成现代艺术家和前卫艺术的集散地。”会议结束后,几十名委员跟着陈东升去798转了一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保留北京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历史的重要性。后来,经有关部门确认,798厂建于1953年,已有超过50年历史,属于文物,自此798艺术街区逃离了被拆迁的命运。
2006年底,泰康顶层空间也搬到了798。在2006至2008年那段“艺术大跃进”时期,兴奋的资本不计后果地闯进当代艺术圈。各种“热钱”在当代艺术圈风起云涌,制造一个个价格神话的时候,泰康空间并不在这个热潮之中,而是悄悄的开始自身建设,朝着一个专业机构的方向迈开脚步,扎扎实实地研究和发掘年轻艺术家及其新的创作。
打造国内非营利艺术机构样板
那时国内没人知道这样只花钱不赚钱的机构到底意义何在,到底应该如何运作。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之一,泰康空间是绝对的新生事物。
在进行策展、研究工作的同时,泰康也一直在琢磨如何将泰康空间做成一个有“精气神”的有机体,而不是只承担展览功能的展览机构。2007年,泰康空间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定位,即“鼓舞与激励”,成为国内仅有的拥有自己理念的艺术机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当代艺术圈一片肃杀之气,众声喧哗的热闹戛然而止。恰在此时,泰康空间迁入草场地艺术区,将空间理念升级为“追溯与激励”,在同行们沉寂之时开始发力,通过“51平方”项目以每三周更新一次展览的高频率,用2年时间推出了16位生于1980年前后的新锐艺术家。这是艺术界的一批全新的面孔,一股新生力量由此被艺术界所认识——他/她们的创作手法、媒介、观念的实验性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泰康空间独到的眼光,从学术角度对这一代艺术家所做的选择与判断引领了业界的价值取向,把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引向未来。
与空间理念相伴生的是泰康空间学术研究的体系定位和研究方法。与30年来普遍对当代艺术的研究视角不同,泰康空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当代艺术研究之路,即不仅关注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创作和未来的创作趋向,还把目光投向当代艺术发生之前的红色艺术、红色艺术发生之前的中国早期现代艺术,并深挖其中的相互关系。
目前,泰康空间的展览已经在时间线上指向更为早期的视觉史料,在媒介上指向音乐、跨界实践等交叉领域。2015年,泰康空间举办的《在中国:早期照相与工艺》梳理了照相业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中国的传播线索,引起摄影界微信朋友圈刷屏。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朱炯带领研究生班的学生在泰康空间上现场课,更多的年轻观众在展览现场感叹:终于亲眼看到了只在书上听说过的照相工艺的原作!展览《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则将沈阳在1995-2002年间的摇滚乐、先锋戏剧、行为艺术、独立电影作为整体的文化生态进行研究、展览,呈现一个典型城市一段时期中在内部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结晶而成的独特文化景观。策展人董冰峰在展览研讨会上说:“除了泰康空间,我脑子里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地方,肯接纳这样一个非商业的、不是严格意义上视觉艺术或者当代艺术的项目。”
有了空间理念、学术研究体系定位和研究方法的泰康空间,日常的展览、出版、研讨、对话、典藏研究等各方面工作都被这条内在的线索串起来了。不同形式的工作呈现、推广的都是泰康空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些带有价值判断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成果让泰康空间在近7年来成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声现场和以视觉为中心的历史研究现场。因为泰康人寿的长期支持,因为泰康空间独特的研究思路,其模式与发展正在成为中国本土当代艺术机构中一个独特的个案样本。
国内首家体系化的企业收藏
正如在20多年前就敏感地认识到现代拍卖企业的空白和保险行业的光明前景一样,陈东升也敏感地认识到当代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创造形式。
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大部分被外国藏家买走,这也让陈东升油然而生将这些艺术财富保留在国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陈东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泰康空间不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泰康收藏有很严肃的态度。第一,讲学术;第二,非投资;第三,长期坚持。”
泰康空间对于收藏的学术标准也有着明确的阐述:“媒体只看拍卖价格,我们的收藏却忌讳流行的标准,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在收藏单件作品时,寻找能支撑作品长久价值存在的因素。我们希望收藏的作品在价值上不是5年不赔,10年不赔,而是30年之后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样的价值判断建立在美术史和学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同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作品间能够构成怎样的一种宏观价值,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谈体系化收藏,体系化收藏的整体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体系化的收藏使得泰康有缘成为很多美术史上重要艺术品的守护者。泰康收藏的陈逸飞作品《黄河颂》、吴冠中作品《北国风光》、肖鲁作品《对话》、张晓刚作品《血缘系列-陈为民》等众多艺术品都是社会变迁、美术史发展和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的重要节点的代表性作品。
把藏品体系化就是在创造价值,泰康成为在中国国内第一个提出“收藏要体系化”观点的艺术品收藏者。2011年泰康接受中国美术馆邀请,举办了第一次收藏公开展览《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五周年艺术品收藏展》,2015年泰康又举办了企业收藏的第二次公开展览:《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作为陈东升捐建给母校武汉大学的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开馆首展,两次展览都以专业的学术体系和鲜明的公益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2015年,德意志标准出版社(Deutsch Standards)邀请了来自经济、文化、媒体、博物馆、拍卖行各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委会,从全球的企业收藏中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81家企业收藏,泰康人寿因其艺术收藏在学术水准、藏品特色、藏品规模等方面体现出的原创性、革新性,与JP摩根集团、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卡地亚集团、安盛保险、戴姆勒等公司并列其中。并同时出版了全球发行的《全球企业收藏》(Global Corporate Collection)一书,泰康收藏是中国唯一入选的企业收藏。
书中对泰康收藏是这样描述的,“这些作品为今天的艺术提供了基本的历史框架,它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是几乎难分伯仲的两股力量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本土特殊的政治资源,另一个则是来自西方的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影响。而今天最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则成为决定未来艺术走向的主力,他们的创作摆脱了既有门类的藩篱。泰康收藏将范围定位在横跨八十余年的长时段,这在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生态
如果说成为国内当代艺术机构的样板是泰康空间苦修内功的结果,13年来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贡献与影响就是这种内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13年里,泰康人寿共投入泰康空间日常运营资金数千万元人民币;泰康空间团队从1个人成长到10个人;举办的展览、活动累计137次,合作艺术家、学者与历史亲历者500余人次;出版48本书籍,被大都会美术馆图书馆纳入馆藏;媒体报道3000余次;建立了体系化的、规模超千余件的艺术收藏并通过展览、出版向社会公开。这些数字的累积过程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同步的。
因为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泰康空间在商业化突出、缺乏非营利机构生存政策与土壤的现实中起到了调节、完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泰康空间以持续的学术策展、企业收藏建设和两次大规模的藏品公开展览给了中国艺术市场以信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业界定心丸的作用。
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创新
这就是艺术界的“泰康系”:明确的空间理念,独特的学术体系定位,严谨、开放的学术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发展的贡献,体系化的、向社会公开的企业收藏,将自己追溯历史、面向未来的价值判断在国内外推广,从而对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从业者、研究者和观众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泰康空间13年来摸索出的道路和经验使泰康人寿为金融企业开辟了一块履行社会责任的新领域。泰康在国内当代艺术生态发展之初,在非营利艺术机构运营制度相关立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向社会展示了如何通过赞助、支持、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回馈社会,为如何作为公司的社会公益事业打造一个非营利机构,摸索出一条前所未有的经验之路。
如今的泰康已成长为一家年利润过百亿的大型保险金融服务集团,有更雄厚的实力支持投入到艺术公益事业中来,泰康空间这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方式也即将进入崭新的时期。陈东升认为,只有泰康越来越强大,才能源源不断地支持艺术收藏的发展,“我们着眼于长远,不急于一时,所以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未来,泰康也将以此为基础修建自己的美术馆,希望能做成中国的MoMA或者古根海姆。”
在已公开的泰康总部大厦建筑设计方案中,有数千平米的美术馆规划,据悉成立基金会管理艺术事业也已经提上泰康的议事日程。有理由相信,艺术界“泰康系”的公益之路会为国内其他大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