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实干风气 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报告(摘要)
市委书记杨省世作报告。石小刚 马吉 摄
一、全力实现稳中奋进
一是应对下行压力,多措并举稳增长。上半年,主要指标实现“双过半”,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8%、11.2%、24.2%、12.9%。紧紧抓住实体经济加强服务推动。深入企业开展“帮困解难服务季”活动,切实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紧紧抓住项目投入加强有效支撑。排定213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力量调度推进,完成产业投资715.5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紧紧抓住突出矛盾强化要素保障。深化金融创新和政银企合作,社会融资规模达到544.6亿元。出台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系列政策意见,重点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二是把握转型主线,深入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一个纲要、五个推进计划”,聚力推动转型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经济转型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成立产业强市领导小组强化统筹,落实“四个一律”硬约束,全市“三集”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1.5个百分点,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0.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增国家“千人计划”12人。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到17.7%,夏粮生产“十一连增”,“戴庄经验”在58个村试点推广。城乡建设转型突出新型城镇化。研究制定我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指导意见、重点任务。着眼于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推进30项年内竣工城建重点项目,实施谏壁、西南两大片区和“一湖九河”环境综合整治,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河道。三个辖市城建力度持续加大,“三新”建设内涵提升。社会建设转型突出公平普惠改善民生。
三是推动改革创新,扎实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中央改革《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先行先试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探索“四碳创新”,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市属投融资平台改革。重组成立“一中心、四集团”,明确定位、强化主业、规范管理。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开展审批前置条件专项整治,10类事项平均审批时限压缩40%。深化国家级改革试点。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成效。
四是坚持严字当头,高标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落实“走在前当示范”要求,贯穿“四查四治四扎根”主线,扎实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各项工作。市委常委会作出“六个带头”集体承诺,落实五项具体举措,高质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各地各部门围着群众转、顺应群众盼开展活动,抓实即知即改,让群众感受到作风改进的新变化。
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围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突出“四个着力”。
(一)着力主攻增量稳增长。要在全力稳住存量、调优存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寻求增量突破。坚持把有效投入作为强支撑。强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北汽镇江(华东)基地等16个省重点项目,尽快形成实际产出。研究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用好用足城建方面的“微刺激”政策,保障重点工程特别是30项年内竣工项目如期完成。连淮扬镇铁路、市区至辖市快速通道、现代有轨电车、五凤口高架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项目,方方面面高度关注,必须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坚持把项目储备作为突破口。突出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实施“补链”招商,加强对上争取和节约集约用地,确保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取得明显进展。坚持把新兴产业作为主引擎。在加快做大现有新兴产业规模的同时,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培育发展特色化的平台经济等前沿产业。对适合镇江发展的港口物流、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也要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实施差别竞争,努力抓住先机、占据高端、加速扩张。坚持把园区载体作为增长极。加快推进“三集”园区市场化运作,提升重点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集聚效应和产出效益,创成国家级高新区。
(二)着力创新驱动促转型。紧贴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部署创新链,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核心器件、先进材料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顺应转型趋势,抓实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社区管理、交通保障等公众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速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各类园区与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特别是驻镇高校共建创新基地,发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品牌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更加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全面落实“人才特区20条”,高水平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高校园区建设,加快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宜业宜居环境,显著增强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的吸引力。
(三)着力防范风险保稳定。既从面上完善帮扶实体经济政策体系,系统性开展帮困解难活动,又从点上注重一企一策解决具体难题。贯彻“正税清费”部署,落实各项减免税政策,全面开展“三查三到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本地优势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兼并重组,引导信贷投放更多流向小微企业。整合优化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更多支持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大力培扶“专精特新优”中小企业,做强税源经济。高度重视金融运行,坚决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领域、地区金融风险,完善应急预案,创新思路办法,积极防范化解。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坚持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相结合,确保平稳可控。强化责任维护稳定,保障青奥会安全顺利举行。全面开展“五大专项行动”,对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逐一彻底排查、不留任何死角。
(四)着力兜好底线惠民生。有效促进居民增收。抓好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适时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稳步调整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持续深化“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年底8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切实加强基本保障。继续推进城乡社保全覆盖三年计划和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加强“五险”统收统支、实现“五个统一”。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人群基本生活。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扎实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改革试点,在完善基本医保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多元化办医、分级诊疗、医疗服务标准化、药品流通体制等方面重点突破。大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展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构建区域健康和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四馆四中心”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各类专项整治,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上重点突破。扫清障碍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和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民间资本落实“法无禁止即可为”,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激发和释放创业活力,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明确方向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引导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更多地向具有支撑性、基础性、保障性和民生性的重点领域集聚。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益。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在增强行政服务活力上多出实招。必须动真碰硬简政放权。制定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行政权力、投资审批、专项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五张清单”,原则上一律取消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政府权力的正面清单规范行政行为,以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激发市场活力。在放权上既要大幅度减数量,还要进一步提质量,能减的一律减,能放的坚决放,责任和权力同步放到位,杜绝变相审批和行政不作为现象。必须深处着力优化服务。贴近基层和企业需求,按照便利化、均等化、社会化的方向,进一步简化程序、再造流程,建立“多评合一”制度,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
第三,在增强转型升级活力上狠下功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转型。实施产业专项引导资金跨部门整合,积极推进以产业基金形式投入企业,更多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集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的定向杠杆作用。规范财税扶持优惠政策,完善产业集聚区、开发园区激励政策,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逐步退出对竞争性领域的无偿支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有效性。有效破解资金瓶颈推动转型。建立更有效的机制,继续深化政银企对接。积极培育本土金融机构,吸引各类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发展金融业。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第四,在增强对外开放活力上补好短板。要围绕推进“三个国际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实行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备案“一口受理、一表申报、网上审批”,积极探索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争取外商投资“备案+审批”试点。推进口岸服务机制创新,支持企业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实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方式创新。积极引进外资总部企业、功能性机构和重大项目,不断拓宽国际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利用外资新渠道。鼓励重点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和购买等途径,更好地获取外部稀缺资源和创新要素,促进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开放合作平台建设。鼓励现有平台载体在投资、贸易、服务业和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申报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建设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三、扎实推动生态立市
一要更高标准树立生态理念。必须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市的思维理念和使命担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让镇江凭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到2017年,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任务,初步形成“一区、一网、三带、十载体、多节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制度体系和理念文化,初步建成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协调融合、山水花园与都市风貌相映生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二要强力推动生态制度创新落地见效。立足源头严防,重点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实施市、县两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真正把生态红线当作“高压线”。坚持多规融合,全面落实《镇江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实现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市建设空间要控制在30%以内,生态和农业空间保持在70%以上,形成发展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突出过程严管,重点落实生态补偿制度。
三要高品质塑造山水花园城市特色。彰显真山真水特色。精心保护市域内每一座山体,抓紧关闭矿山企业和采石宕口复绿工程。大力整治“一湖九河”,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引水活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展现花园城市特色。坚持有机更新的理念,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提升各新城板块的形态和品质。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按照“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复绿增绿工程。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和水平,建设生态景观廊道,科学规划、精细布局市域内的花草、树木等生态“细胞”。
四要持续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一手抓“点”,推进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集中整治。坚持严控污染增量和削减污染存量并举,狠抓谏壁地区、西南片区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今年实现明显改观。一手抓“面”,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立体整治。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整治水污染,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以PM2.5防控为重点,整治大气污染,形成“减量、控源、禁烧”多管齐下的防治格局;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整治土壤污染,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
五要务实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更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坚持优化存量与提升增量双管齐下,做强绿色工业、做精生态农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继续按照“三集”发展方向,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产业平台,鼓励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生态型产业,显著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密度。优先支持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四、抓实党建强化保障
聚焦问题整改,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我市教育实践活动即将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防止”的要求,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走在前当示范”,在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求实效,改出群众满意的新气象。
聚焦提振精气神,深化作风改进。要把作风改进的成效,集中体现到精气神的持续提振上,坚决破除“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现象,切实做到廉字打底、干字当头,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焕发干事创业的激情。
聚焦推动思想解放,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各级党委要立足“两个巩固”,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筑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各级干部要自觉补好“精神之钙”,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聚焦落实“好干部”标准,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贯彻新《条例》,坚持从严培养和管理干部。进一步强化用人导向,注重选拔任用有激情有担当、有思想有能力、有境界有正气的干部。
聚焦提升服务,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抓好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抓好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这一紧迫任务。大幅度减轻村(社区)负担,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全面推广“两网融合”和“四个一”管理服务模式,增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强化“两个责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统一领导、直接主抓、全面落实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和违纪违法行为,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要强化制度保障、检查考核和纪律约束,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两个责任”落到实处。 |